魯迅之所以留學日本,不單純是自我意願下的個人選擇,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所使然。換言之,當時,在西方列強和日本明治政府的壓力下屢屢戰敗的清政府,力圖改革自身的政治和社會制度,作為其中的一環,開始了海外留學生的派遣。特別是在向“東洋”日本派遣留學生上表現得尤為積極。
“洋務派”名臣張之洞(1837-1909)在其著書《勸學篇》(1898)中強調,“西學甚繁,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,中、東情勢風俗相近,易仿行”,他所說的“(留學)西洋不如(留學)東洋”,在當時似乎被當作了留學行動指南。
本來,魯迅對張之洞這樣的官僚並沒有好感,但從他的藏書來看,卻不得不說在某種程度上,他走上了張之洞所指引的道路。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室編纂的《世紀之交的文化選擇——魯迅藏書研究》(湖南文藝出版社,1995年)中記載,魯迅留下了4,000多冊藏書,其中的日語書籍達995冊,幾乎佔了4分之1。從這些數字我們可以了解到,對魯迅而言,日語書籍曾是多麼重要的知識資源。
然而,在魯迅大量的藏書中,日本文學類的書籍僅有136冊,歐洲及蘇俄的思想、文化及文學相關書籍的數量則遠遠超過了這一數字。如此看來,可以毫不過分地說,魯迅是將東洋日本當作了通向“西學”世界的途徑和“管道”。
via nippon.com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